close

內容來自YAHOO新聞花蓮公教貸款

陳儀深:馬英九拿蔣渭水建構國民黨的台灣史觀

台灣民主運動先驅蔣渭水在1921年的今(17)日創辦「台灣文化協會」,推動「文化啟蒙運動」,喚醒台灣人的民族意識,馬英九還曾出書褒揚,批評民進黨不知效法蔣渭水的「抗日愛祖國」精神,陳儀深教授今天提醒,馬英九想強調的是「與中國有連結」的才是台灣先賢,目的是為了建構中國國民黨的台灣史觀。

今天是「台灣文化協會」94周年紀念日,也是「台灣文化日」(陳水扁前總統於2千年10月17日宣布),台灣北社今天舉行「台灣文化日座談會:日治時代台灣先賢在戰後對國民黨政權的迎拒」,由北社副社長、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陳儀深主持,邀請輔大歷史系教授陳君愷、師大歷史系副教授陳佳宏及政大台史所博士生藍士博共同探討。

陳儀深表示,馬英九在2007年參選總統時,就開始以外來政權的代表界定「台灣精神」、解構「本土政權」,發表《原鄉精神:台灣的典範故事》,其中列了五位典範人物,包括劉銘傳、李友邦、胡適、蔣經國、張我軍;2005年10月25日發表〈重溫先賢典範,再造台灣精神〉,列舉蔣渭水、羅福星、林獻堂等先賢,當時國民黨中央黨部外牆,還懸掛這些抗日先賢巨像,表達景仰和繼承。

與中國連結才是台灣典範?沒有自己國家的悲哀

什麼人是值得尊敬的台灣先賢?陳儀深提醒,馬英九強調的是,「與中國有連結」、「有濃濃的中國性」,才是馬心目中的「台灣典範」,學者們一再提醒,日治時期為了抵抗日本,台灣人借用中國的思想資源,如蔣渭水引用孫中山,都有其時代背景,因當時台灣人自己無力,需要援引其他力量來抗日,若台灣人自己有充夠的力量,就可以自立,不須有「祖國、臍帶」的觀念,這也是戰後歷史的警醒。

陳儀深重申,尋找台灣典範,應回歸到「人民、土地、真實的生活」,而非是否與中國連結,馬英九甚至批評民進黨不知效法蔣渭水、林獻堂等前輩的「抗日愛祖國精神」,但,台獨思想是「緣起的」,蔣渭水如果能看到戰後國民黨的惡政,歷經228事件而沒被殺死,很可能會成為積極的台獨運動者。

陳儀深說,日治時期具中國情懷、戰後卻遭「祖國」迫害的台灣知識分子不勝枚舉,我們應思考、反省前輩們留下銀行信用貸款代償信貸房屋買賣什麼遺產,對台灣文化啟蒙運動的意義,台灣先賢抗不抗日,有複雜的光譜,其抵抗的精神值得效法,林獻堂選擇流亡他鄉,客死異鄉,也有其抵抗性,應體諒先賢沒有自己國家的悲哀,我們要以智慧和勇氣,建立自己的國家。

漢詩文與民族氣節 建構大中國史觀

陳君愷強調,和中國有連結的,不一定和中國國民黨有連結,例如和孫文敵對的梁啟超,而台灣文化協會要角的林獻堂,曾和梁啟超有過「本是同根,今成異國」的筆談,懷抱強烈的「祖國意識」,只是,熱愛台灣、心向「祖國」的林獻堂,最後卻以養病為由,離開台灣,避居日本,林獻堂在日記中寫到不回台灣的理由:台灣是危邦、亂邦,「既無法律,一任蔣氏之生殺與奪;我若歸去,無異籠中之雞也」。

藍士博說明,「台灣文化協會」重要成員陳逢源,常被當作台灣人抗日表率、「民族氣節」的代表,而理由竟是其漢詩文寫得很好,但事實上,台灣人在日治時期反抗日本殖民統治所使用的語文,是以日文、台灣話文(殖民地漢文)為主,而非「古典漢文」,在20世紀以前整個東亞社會,漢字是共通的符號,卻為了建構中國國民黨史觀,拿來和中國連結。

藍士博說,台灣人在過去要成為中國人的過程中,付出很多代價,而在此過程中,歷史已經不是歷史,台灣人也變成不是台灣人了,未來應以「理解、同情」作為評判,去思考台灣人身為台灣人的價值。

陳佳宏認為,「林獻堂路線」是體制內的改革路線,與殖民主的共生關係,既是被殖民者,也是殖民的次要受益者,但台灣人應做自己的主人,擺脫奴性,不要走林獻堂這條安全的路線,應向世界發出自己要當家作主的聲音。



新聞來源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-090419482.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ullersc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